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簡體字,還是繁體字? 7

六 為什麼要製訂簡體字?

  為什麼要化那樣大的人力、物力來製訂一種簡體字呢?它的目的何在呢?這可用毛澤東的一句話來說明:「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又說:「漢字的拼音化需要作很多準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當前的應用。」﹝見1973年7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字必須改革》一文說︰「偉大領袖毛主席1951年指示我們︰『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出,漢字的拼音化需要作很多準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當前的應用。」見中國文字改革出版社1974年所出《文字必須改革》一書,p.1。﹞一九五六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字簡化方案》時的說明,一九五八年一月十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所作《關於文字改革》的報告,都是遵循毛的這一指示。

  簡言之,大陸文字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廢止四千年來的傳統漢字,改用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在這之前,作為一個過渡,是先簡化漢字,同時大力推廣普通話和拼音字母,使全國人民逐漸統一語音和習慣使用拉丁字母,以期水到渠成,自然地替代漢字。到那時,簡體字一樣屬於廢除之列。

  毛澤東並不是漢字改革的始作俑者,甚至不是積極擁護者。在歷史上,早就有人提出改革漢字,如王照、錢玄同等等,在中共內部,比毛更早、更積極從事文改的大有人在。有關中共文字改革的歷史可分建國前後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為「文字革命」,當時主張一拳打倒漢字,奇怪的拳師竟是蘇聯。蘇共是文字革命的發燒友,一九一一年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即開始推行東方民族文字拉丁化運動,列寧將之稱為「東方偉大的革命」。當它擴張至中亞、東亞時,宣布廢除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等加盟共和國原來使用的阿拉伯文字,為其另創新文字,起初用拉丁字母﹝1921-1932﹞、後再改為俄文字母﹝1936-1940﹞,負責這一工作的機構即全蘇語言研究所。一九一七年,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已進行如何用字母拼寫漢語的研究,時比中共成立還要早四年。

  一九二八年北伐後國共分裂,一些共產黨人如中共第二任總書記瞿秋白、建國後任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玉章、毛澤東早年的同學蕭三等流亡蘇聯,先後參加了共產國際指導下的「中國新文字運動」。一九二九年,瞿秋白和蘇方專家郭質生合作的《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出版。一九三零年,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室成立,由蘇方龍果夫、郭質生和中方瞿秋白組成的三人小組,對《中國拉丁化字母》進行修訂。後瞿返國,蘇方另組「中文拉丁化委員會」,由阿里克西也耶夫任主席,龍果夫任秘書長,委員有蘇方語言專家和蕭三等,繼續修訂工作,最後產生了「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一九三一年五月,此方案提交全蘇各民族新字母中央委員會獲得批準,遂由蘇方龍果夫、柳賓、斯平青、萊希特和蕭三等組成「突擊隊」到遠東城市海參威、伯力華僑中宣傳試驗。九月二十六日,蘇聯在海參威召開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林伯渠、吳玉章、蕭三等參加。大會發表了《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這一文件,認為「中國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變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合現在的時代」,因此,「要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並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畫來拼音或注音」,也就是反對當時國內使用的注音符號。在這個宗旨的指導下,方案全部採用拉丁字母,並確定以北方話為基礎,不標四聲,當時稱為「北方拉丁文字運動」,簡稱「北拉」。「北拉運動」被稱為「中國文字革命的起點」。

  共產國際為著解救中國「被壓迫勞苦群眾」,采取大包大攬的做法,據一九三三年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統計,蘇方所印各種「中國新文字」的課本、讀物、文法辭典已達十萬多冊,足夠使在蘇聯的華僑人手一冊。﹝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字卷.拉丁化新文字》,或周有光:《漢字改革概論》,pp.45,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三版。﹞一個外國政黨,一個外國政府,竟然如此不惜工本地希望消滅漢字!舉例來說,「時常用新文字看書寫字」這一句話,用「北拉」寫出來變成了 shchang yng sin wenz kanshu siesin,這是否是我們中國人的幸福,真使人有受寵若驚之感。

  海參威原屬中國,中國人較多,故「北拉」作為試驗基地,其主要對像為海參崴的工人和東北退入蘇境的抗日聯軍。一九三三年「北拉」傳入國內,瞿秋白的密友魯迅曾撰文熱烈地加以宣傳。﹝見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1934年9月24日作;《關於新文字》,1934年12月9日作。﹞一九三六年紅軍長征到陜北,曾在紅軍大學中設立新文字課程,由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任教。用拼音文字的前提是先要會講標準國語,可惜徐是湖南人,有些字音分不清,他自己也很苦惱。﹝見轉引自董志英:《毛澤東軼事》,崑崙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一九四零年全國有二、三十個新文字組織,連香港都有新文字學會會報。在中共各根據地,曾一度廣泛地利用「北拉」進行掃盲,但「北拉」對漢字是採取了徹底打倒的革命態度,實際上是一種「左」派幼稚病,人們發現根本無法實際使用,結果連最熱烈的擁護者也不用它寫作。毛澤東對新文字採取了曖昧的態度,雖然他的同學、老師都是「北拉」擁護者,但從未見毛本人寫過「北拉」。在全部《毛澤東選集》四卷本中,只有一九四零年《新民主主義論》中有一句「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所謂「一定條件」這四個字,使人感到毛持有含蓄的保留態度。他好像超然於此事之外。

  「北拉」在中共建國後繼續推行,一直到一九五五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這套蘇聯版的新文字才正式壽終正寢,享年三十四歲。然而它催生了一個畸形兒——簡化漢字。

  第二階段即中共建國後的文字改革,基本上是在毛的領導下進行的。一九四九年八月,建國前兩個月,吳玉章已經寫信給毛澤東,提出繼續推行拼音新文字並簡化漢字,實際上是要求建國後在更大範圍中推行蘇製「北拉」文字。毛請郭沫若、馬敘倫和茅盾三人研究,他們向毛建議設立專門的國家文字改革機構。一九五一年五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的籌備會組成,同年毛表明態度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正式認同廢除漢字、改為拼音的文改方向。﹝有關內容可參見鄭林曦《漢字改革》,p.42,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可是在具體做法上,毛比較實際,他把「文字革命」改為「文字改革」,即把漢字拼音化作為一個遠期的目標,而現階段則一面使用漢字、一面加以簡化。在一九五二年七月文改研究會的成立大會上,吳玉章發表了顯然經毛批準的政策性講話,承認由于「沒有估計到民族特點和習慣,……認為漢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來代替,這事實上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幻想」,否定了「北拉」的激進做法。他透露,毛澤東「主張首先進行漢字的簡化」。﹝見吳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會上的講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8年12月第一版。﹞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國務院。按照毛的意見,確定在實行漢字拼音化前的過渡階段,以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拼音字母為三大任務,漢字簡化由此正式進入政府工作程序。僅僅一個月後的一九五五年一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組織全國各地各界二十萬人以上人士參加討論,經國務院設立的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於一九五五年十月提交文字改革會議通過。可以看到,一九五四年是最關鍵的一年,簡化漢字的步伐大大加快,從文改會成立、到全國組織討論、到審查研究、到通過方案,一共才十個月。

  一九五六年一月,文改會提交《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公佈。自此「北拉」死了,簡化漢字誕生了;「文字革命」去了,「文字改革」來了。二者在目標上並無差異,只是做法上分幾步走而已。

  面對社會上對廢除漢字的強烈反對,吳玉章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一個含糊的說明:「即使拼音文字在全國推行之後,為了研究我國古代典籍,漢字仍然要在中等學校或者高等學校內繼續教學,社會上仍然會有一大部份人閱讀和書寫漢字。因此漢字要不要廢除的問題是不存在的。」﹝見1956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同意漢字將來可以有拼音文字的附屬地位,這是對漢字這一「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作出的最大讓步。吳玉章所說「為了研究我國古代典籍」而可以教學的漢字,當然是為繁體字,簡體字自出生起就不能用於古籍,屆時自然就廢止了。這樣看來,繁體字的壽命比簡體字長得多,簡直是「萬歲」。但在今天,拼音文字尚未實現,「漢字仍然要在中等學校或者高等學校內繼續教學」只是一句空話。

  我不知道何時會廢除漢字、實行拼音文字,中共第三代領導人已經失去了文字改革的熱情,但黨中央沒有正式文件明確說放棄。在老一輩革命家中,他們的確是認真進行廢除漢字工作的。我曾多次讀到前蘇聯少數民族對強迫改變文字的抗議文章,放棄傳統文字所引起的文化衰退令人驚心動魄。國內也曾依照蘇聯的做法,強迫一些少數民族使用「拉丁化文字」,外界很少知道詳細情況。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七日《人民日報》刊載了《建議恢復柯爾克孜文》一信,信中說︰

  「新疆柯爾克孜族有悠久的歷史,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文人學者,創作過世界聞名的史詩《瑪納斯》。……可是到了一九六零年,在試行推廣文字『拉丁化』的過程中,竟廢除了柯爾克孜文,這一決定造成了科爾克孜族的教育文化藝術的停滯和倒退。……結果,交白卷的人大有人在。考試制度恢復後,這個差距越來越明顯,柯爾克孜族青年入大學的很少。過去《克孜勒蘇報》柯爾克孜文版有四五千讀者,有近兩百名通訊員。現在柯爾克孜族讀者降到三百多人。十幾年來,再沒有柯爾克孜族通訊員投稿了。」

  這是現代人為地改變文字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如果真的硬把漢字拼音化,華夏文化亦將陷入巨大災難。

  在大陸使用簡體後,港臺仍使用繁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採用兩種文字,實在是一個悲劇。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三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都同意,在考量彼此法律用語和習慣的前題下,三項事務性協議將以簡體字、繁體字不同表述方式處理」,開創中國人使用兩種漢字文本的先例。此事足以證明,文字的變動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沒有好處。

  使一切漢字改革熱心者尷尬的是,毛澤東本人從來不寫簡化字。有一次他為《新疆日報》題名時,其中「疆」字省去左旁,只寫右邊,當時立即有人寫文章加以歌頌,但是《簡化字總表》上沒有這個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